全国品茶快餐,高端学生求包网推荐,kb半套工作室官网入口

海南省农业农村厅 助农商城
您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乡村建设

从“沉睡”到“出圈”,海南乡村靠啥? | 南国智库·观察

   来源: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   时间:2025-11-14 13:39:59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谭琦

走进屯昌县西昌镇仁教村,湿润的空气里,青草香混着咖啡香闯进鼻腔,勾着你走进村里的“南熙咖啡”。村民梁昌丽正熟练地冲泡着咖啡,瓷杯与手冲壶碰撞的声音和游客的谈笑声,交织成一幅热闹的乡村图景。

屯昌西昌镇打造“南熙咖啡”全产业链项目。记者 谭琦 摄

谁能想到,这间人气爆棚的咖啡屋,竟是由闲置多年的旧校舍“爆改”而来,还串起一条从种植到加工的咖啡全产业链。“游客来了,我们的钱包也鼓起来了!”梁昌丽是“南熙咖啡”的员工,她既是咖啡师,又是咖啡种植户,日子越过越红火。

“南熙咖啡”产品。记者 谭琦 摄

“爆改”乡村的背后,是海南以资源要素保障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的缩影。

近年来,海南坚持要素保障赋能乡村振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大政策供给,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让闲置土地资源变身产业载体,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盘活“沉睡资产”唤醒“乡村活力”

儋州市雅星镇栖榕村的田间,23个高标准连栋大棚里,种植了螺丝椒、小番茄、羊角蜜等高附加值作物。在此之前,这片土地已撂荒多年。“土地太分散,种庄稼都收不回成本,大家都外出打工了。”栖榕村委会党支部书记黎传聪说。

儋州市雅星镇栖榕村,墨龙(海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的23个高标准大棚。

改变发生在2024年,儋州市政府联动山东省寿光市政府,引入墨龙(海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我们一边指导土地用途调整与流转,一边帮村集体理清产权,让闲置地‘聚’起来、‘活’起来。”儋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地保护科科长羊韬源介绍,通过整合雅星镇栖榕村委会177户村民的210亩撂荒地,建设“贾思勰·雅星镇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基地”项目,激活了土地资源。如今,村民将土地“托管”给企业,不仅每亩每年能拿到600元租金,每月还能务工增收约4500元,村集体年均增收超百万元。

儋州市雅星镇栖榕村的村民,在贾思勰·雅星镇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基地里工作。记者 谭琦 摄

同样被“唤醒”的,还有仁教村的闲置资源。

2022年,西昌镇以“党建+闲置资产+村集体+企业”模式,整合6个村集体1700万元资金,不仅盘活了仁教小学旧校舍,还整合了38亩闲置园地,打造“南熙咖啡”全产业链项目。

“我们保留了校舍的老结构,打造了咖啡烘焙区和休闲区,老建筑一下子就有了新味道。”南熙咖啡负责人郑义武说,除了咖啡体验馆,还有垂钓台、采摘园,日均用工80余人次,2023年至2024年累计为村集体分红77.75万元。

屯昌西昌镇用闲置校舍打造咖啡馆。记者 谭琦 摄

从“集体地”到“活资产”

更多“沉睡资源”正通过土地政策的优化,转化为乡村发展的新动能。

今年刚从北京搬到海口的唐豆,带着4000余件艺术品和近4万件原创藏品,将方糖艺术中心落户在海口昌学村的龙华动漫产业园,她选择这里的理由是:“有艺术氛围,很宜居。”

海口昌学村的龙华动漫产业园里打造的“多巴胺街”。记者 谭琦 摄

也是在今年,昌学村村民将村集体的土地出让,土地经漫画家“爆改”,打造成一间间具有“艺术范”的工作室,成为村里亮眼的风景线。

你绝对想不到,这个充斥着艺术和“二次元”气息的昌学村,曾有大片的集体土地闲置。今年1月,海口市龙华区龙桥镇挺丰村昌学村3.52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在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海南省)挂牌成功出让,通过引进动漫产业园,让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大变化。

“我们不知道集体地怎么入市,也怕流程不规范。”海口市龙华区挺丰村委会宣传委员王宝科说,为了打消村民顾虑,海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龙华分局的工作人员多次进村,详细讲解政策,还指导村集体走“四议两公开”流程,从地价评估到入市方案编制到挂牌,每一步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海口昌学村龙华动漫产业园。记者 谭琦 摄

土地入市不仅让闲置的集体土地变成“活资产”,还让村里有了持续增收的路子。截至目前,龙华动漫产业园已营收超4亿元,租用村里上万平方米的闲置房屋,每年为村民增收47万余元,村集体每年分红近10万元。

集体用地的盘活,不仅让土地变“股权”,也让农民变成“股东”。

“每个月的营收都打到村集体的账户上,10%归村集体,用于公共设施建设,每年能保底分红50万。”屯昌水口村村民简道运算了一笔账,村集体的土地变成民宿后,村里环境变好了,他在民宿打工每个月还有3500元收入。

屯昌水口村村用闲置校舍打造的民宿。

这笔“稳赚不赔”的生意,得益于要素保障政策的精准支持。屯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飞飞介绍,2020年水口小学整体搬迁后,占地18.6亩的校园长期闲置。县资规局依据政策,将其调整为“旅馆/餐饮混合用地”,成功引入企业投资建设民宿。“开业一个月来日均营收近万元。”屯昌水晶民宿主理人陈小杰说,民宿将打破人们对“乡村旅游就是农家乐”的刻板印象,打造国际化、品牌化的农旅深度融合项目,打造屯昌乡村旅游新名片。

乡村闲置地变身产业载体

在澄迈,闲置土地成为乡村产业的重要载体。

“以前只有黑山羊养殖,现在有采摘园、咖啡厂、民宿,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澄迈才存共享农庄创始人徐取俊说,2015年,他返乡创业时,村里的许多土地闲置、产业单一,想发展产业却没地用。

澄迈县资规局的政策成了“及时雨”。澄迈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王育锦介绍,在村庄规划中,通过预留产业用地,对种植配套的设施农用地开展备案,对民宿、工厂等项目倾斜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对闲置校舍则通过存量建设用地改造盘活,助力村庄实现三产融合。

据悉,2024年才存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2万元,吸引了全国和美乡村排球联赛等项目落地,成了乡村产业集聚地。

同样靠“闲置地变身”实现乡村产业升级的,还有儋州嘉禾共享农庄。

“刚开始我们只有农业种植,但随着产业融合发展,接待和服务设施短缺成了大难题。”儋州嘉禾规划发展中心总经理米芸说。

为支撑企业产业升级需求,儋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量身定制了多阶段保障方案。“我们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采取了差异化保障工具。”儋州市资规局要素保障专班负责人钟琰壮介绍,通过开展“三块地”改革,将周边村庄的11亩闲置土地确权为集体建设用地,企业通过招拍挂获得用地,建成松涛书院民宿,完善三产服务配套设施。

“在村庄规划编制时,我们充分征求村两委和镇政府意见,通过调整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为嘉禾共享农庄解决了商业、工业、餐饮等各类用地需求,累计保障建设用地近300亩。”钟琰壮说,这些用地采取挂牌出让、村企联营等方式供给,既保障了企业发展,又保留了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村企共赢。

这些“爆改”乡村的故事,背后是海南高质量资源要素的有力保障,让乡村闲置地变成了产业发展的“沃土”。

截至目前,全省39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已新增耕地273.26公顷,完成生态修复395公顷,综合整治废弃矿山34.54公顷,进一步优化了乡村空间格局。

“我们始终把资源要素保障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构建‘增量保障+存量保障+专项保障+反向保障’四位一体要素保障体系,让政策红利直达田间地头。”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厅长贾文涛介绍,下一步海南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完善乡村建设实施机制,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协同推进县域国土空间治理,稳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让每一块土地的盘活、每一个政策的落地,都为乡村产业注入活力,为村民生活增添底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沐川县| 太保市| 汉阴县| 鹤山市| 兴安盟| 紫金县| 定陶县| 胶南市| 翼城县| 宁武县| 镇坪县| 绥中县| 浮山县| 吴桥县| 肥东县| 蕲春县| 独山县| 安平县| 普定县| 吕梁市| 金川县| 宁明县| 赣州市| 利川市| 香河县| 铜山县| 九龙城区| 哈巴河县| 来凤县| 莎车县| 襄垣县| 磐石市| 乐清市| 嵊州市| 贵溪市| 苏尼特左旗| 三穗县| 沂南县| 肇州县| 沙湾县| 利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