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品茶快餐,高端学生求包网推荐,kb半套工作室官网入口

海南省农业农村厅 助农商城
您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资讯

“昌”响振兴路|昌江移风易俗“金钥匙”开启乡村治理“新大门”

   来源: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   时间:2025-09-29 10:59:42

编者按:试种养“新奇特优”果蔬品种不断增多,引种扩繁等种养基地陆续建成落地,王下乡、乙洞村分别获评国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示范基地、“海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昌江的乡村振兴,正在一步一个脚印中照进现实。海南省融媒体中心开设《“昌”响振兴路》专栏,记者深入乡里田间,记录昌江百姓在乡村振兴之路上的崭新生活图景。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9月29日消息(记者 鲁启兰)九月的一天,清晨的阳光洒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牙营村的街道上,路面整洁如新,村民们正围在村委会门口有序排队。村民符大姐用手机里的158个积分,高兴地换回了一桶油和一提纸?!按蛏ㄔ鹤?、参加村里活动都能加分,这积分实在,能当钱用!”像这样的新鲜事,在昌江的乡村里越来越常见。一场改变旧风俗、树立新风尚的治理新法,正在让这里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牙营村积分兑换现场。记者 鲁启兰 摄

多元治理塑造乡村新风貌

在昌江,一系列接地气、见实效的治理办法,正悄然改变着乡亲们的生活。

村规民约成为村民自我约束的重要准则。南罗村的《移风易俗村规民约新三条》已执行十年,全村春节拜年宴请集中至正月初六,升学、乔迁禁办酒席,红白事一律从简。这份约定并非一纸空文,村干部和乡贤带头,村民互相监督,让旧俗悄然转变。南罗村也因此成为全县移风易俗的典型,带动周边村庄纷纷效仿。

道德评议会为村民提供畅所欲言的平台。在石碌镇孔车村,村民们时常围坐一堂,你一言我一语,聊聊村里的好人好事,也指出一些不好的现象?!坝猩妒麓蠡锒豢樗档浪档?,理越辩越明,心也越来越齐?!贝迕窕泼鞴饩醯?,这让邻里关系更和睦了。

红白理事会则在婚丧事宜上发挥关键作用。叉河镇坎头村的红白理事会由村干部、老党员、乡贤组成,他们上门拉家常、讲道理,劝导大家简办酒席。“现在不攀比了,省下的钱花在孩子读书、发展生产上,更实在?!贝迕窦糁靖锌?。据介绍,理事会通过案例讲解、政策宣传,让“厚养薄葬”“喜事新办”理念深入人心,曾经大操大办的风气逐渐被理性、文明的新风尚替代。

昌江积分制兑换活动。记者 鲁启兰 摄

积分制则让文明行为有了“价”。山竹沟推行“清单积分制”,把村民日常的文明善行细化为57条,条条都能攒积分。全村九成以上的家庭都参与进来,累计积分超过了六万分?!盎植唤瞿芑欢?,更是一份荣誉?!贝逯槁皆饲克担獯蟠蠹し⒘舜迕癫斡氪遄挛竦幕?。

此外,各乡镇每个季度张贴的道德“红黑榜”,则让评议的结果一目了然。谁家孝敬老人、谁主动清扫村道,就能上红榜表扬;哪些行为做得不好,则会在黑榜上提醒。红榜表彰先进,黑榜督促后进,逐步在村民间形成了学习榜样、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据统计,2024年,昌江全县乡镇发布道德红黑榜226次,红榜498人,黑榜178人,不仅评出了文明,更评出了凝聚力。

牙营村移风易俗宣讲活动。记者 鲁启兰 摄

文化浸润培育乡村新风尚

除了行之有效的制度,昌江更懂得用文化的力量润物无声。

2023年3月,昌江在王下乡正式启动“黎花知音”乡村课堂公益行项目。两年间,该项目广泛集结文艺、教育、心理、医疗等领域专家,深入全县8个乡镇,开展超120场形式多样的课程,助力提升乡村妇女文明素养、就业创业能力、家庭教育水平。

“黎花知音”乡村课堂现场。昌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2025,昌江还将文明乡风建设融于“黎花知音”,旨在“敦风化俗”中塑造“乡风新颜”。项目发起人林青介绍:“2025年我们的‘黎花知音’项目尝试向家庭扎根,推动健康婚恋的新风尚??翁媒錾枇叫越涣鳌⒓彝ソㄉ?、婚恋心理方面的内容,帮助村民树立正确的婚恋观?!?/p>

除了扎根本土的课堂,昌江还让移风易俗的道理“搭上”了文艺大篷车。一支支“文艺宣讲轻骑兵”队伍,将政策倡导编成朗朗上口的快板、贴近生活的小品和独具韵味的民歌,送戏下乡,让文明新风吹遍乡野。

王炸村移风易俗文艺巡演。昌江融媒体中心供图

不久前,在十月田镇王炸村的巡演现场,方言三句半《远离私彩护家园》以诙谐幽默的表演,揭露私彩的危害;快板《殡葬改革谱华章》则用明快的节奏唱出移风易俗新理念。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将宣讲从“说教”变成了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大餐”,在欢声笑语中,悄然润泽着村民的心田。

活动得到了基层干部和村民的广泛认可。昌化镇昌城村村务专员钟浩东评价道:“唱歌、舞蹈这些形式多样的节目,给村民的生活添了不少色彩,让政策宣讲不再枯燥,特别有意义。”

文明创建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当文明的种子扎根人心,乡村振兴便拥有了最持久的内生动力。昌江的移风易俗,不仅改变了村庄的“面子”,更重塑了乡村的“里子”。

看得见的变化正在一个个村庄上演。曾经垃圾遍地的海尾镇沙渔塘社区,如今已挂上“全国文明村镇”的牌匾。村民陈为鹏亲眼见证了这场蜕变:“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我就回来开了民宿,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与产业兴旺在这里实现了同频共振。

好清村村貌。记者 鲁启兰 摄

昌化镇、十月田镇好清村也凭借卓越成效,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其中,昌化镇结合传统节日举办赛龙舟、广场舞比赛、乡村音乐节等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培育基层党员模范、选树道德标杆,让崇德向善成为乡村文明新风尚。好清村在香水菠萝产业兴旺的基础上,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以文化人、以法治村,实现了产业兴、村民富、乡风好。

如今,行走在昌江的乡间,随处可见的是整洁的街道、和睦的邻里、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村民。从“袖手看”到“动手干”,从“比排场”到“比文明”从“要我文明”变为“我要文明”,昌江正用一个个小村庄的蝶变,书写着乡村振兴中“人”的故事。

牙营村干净整洁的村道。记者 鲁启兰 摄

在这里,移风易俗不再是停留在文件上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行动。这条乡村振兴之路,既留住了乡土的淳朴韵味,又注入了现代文明的活力,让昌江的乡村实现了由表及里的全面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