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多措并举,精准帮扶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农村低收入人口等就业困难群体——
兜底帮扶,撑起他们的“就业晴空”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平昕
5月27日,一场校园招聘会在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为高校毕业生与企业搭建精准对接的“直通车”。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若龙 摄
在海口市文兴路与兴丹路交会点,热火朝天的工地上,为残疾人就业创业提供机会与平台的“春天事业一条街”正在逐渐成形;
在骑楼老街景区熙来攘往的路口间,全国自强模范、企业家孟宪伟与残疾人员工一道整理照看刚刚投入使用的福利彩票点;
在万宁市大茂镇的小椰壳工厂车间里,全国劳动模范、残疾椰壳匠人符永川正细心地为工人们的出品做最后的检查……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对于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农村低收入人口等就业困难群体而言,稳定的工作更是改变生活、重拾信心的关键。
近年来,海南省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多部门联动、多措施并举,精准帮扶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农村低收入人口等就业困难群体,纾解群众就业的“急难愁盼”,为他们撑起一片“就业晴空”。
精准施策,织密困难群体就业帮扶网
就业困难群体在哪里、有多少,他们有什么需要?
海南回答这个“民生之问”,给出的做法是“大数据+铁脚板”——
2023年起,海南以“晴天行动”为核心抓手,构建全链条、精细化的就业帮扶体系,靶向聚焦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大龄失业人员(女性40岁以上、男性50岁以上)、登记失业连续1年以上人员、残疾人、完全失地农民、随军家属等七类就业困难群体,同步将“三无船舶”上岸转产渔民、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等特殊群体纳入帮扶范围,实现“困中之困”全覆盖。
依托人社一体化系统大数据筛查,精准定位未就业困难人员基础信息,同步组织乡镇就业服务平台、261家就业驿站工作人员、村(居)委会干部及乡村振兴工作队,开展“敲门式”入户摸排,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动态台账。截至2024年12月底,全省累计为4.35万名困难人员建立“一人一档”,详细记录就业失业状态、技能水平、求职意向等核心信息,确?!叭嗽钡资濉⒕鸵敌枨竺鳌?,为就业困难人员描摹“精确画像”。
日前,在五指山市通什镇的五指山旅游山庄,厨师们参加十大名菜十大小吃烹饪培训。图为该市旅游烹饪协会秘书长王仕君为学员授课。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天平 摄
群众有需求,机构即行动。针对不同群体特征,我省分类施策——
针对大龄失业人员,开设家政服务、物业安保等适配性技能培训班,联合社区开发保洁、绿化等公益性岗位,降低就业门槛。
针对长期失业人员,实施“就业服务攻坚行动”,通过职业测评精准匹配岗位,2024年实现联系率97.33%、服务率96.95%,人均推荐岗位超8个。
针对残疾人群体,建立“就业能力评估—需求建档—分类帮扶”机制。全省就业年龄段内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须接受职业能力评估,截至目前已完成9511人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分类施策:对具备就业能力的残疾人,纳入“一人一档”管理;对精神障碍等暂不具备就业能力的群体,纳入“庇护性就业”兜底保障范畴。
针对农村低收入群体,依托就业驿站对接本地农业合作社、乡村旅游项目,开展“短平快”培训,推动就地就近就业……
2024年,全省通过“晴空行动”促进1.76万名困难人员就业(含农村和省外就业),其中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率提升28%,农村低收入群体人均增收超2000元?!耙浴际侗稹⒕际┎?、精准服务’为核心,让就业帮扶真正成为困难群体的‘阳光雨露’,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筑牢民生底线。”省就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多渠道发力,拓宽困难群体就业空间
“今年新上的荔枝!咱们海南特产的火山荔枝王!直播间的朋友们可以下单试试,不甜包退!”6月3日,在永兴镇儒张村的荔枝园内,2025年第三届“海南乡村振兴杯”电商直播大赛的直播现场,残疾人主播小王卖力推销农户收成的荔枝。
一个下午的时间,有50多个用户通过直播间成功下单,“和传统的渠道相比,同样时间的成交单数翻了一番?!迸┗Ю戏怠?/p>
“电商直播给残疾人群体就业拓展了许多可能?!焙D闲脑敌牧芾碛邢薰靖涸鹑?、残疾人企业家刘运宝介绍,“既能为自己挣生活,又能帮助本地的农户,残疾人主播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这样‘一举三得’的事情可不多见?!绷踉吮πΦ?,两年来,在省残联的指导与帮助下,公司已免费培养了近20名残疾人主播,当中有4名与公司签约,长期保持合作关系。
越来越多行业里可以看见就业困难群体的身影。海南国准钢有限公司招募40多名残疾人员工,并为残疾人员工设置特别工位;乐东胡杨丽梅黎锦工坊通过“以工带学”模式,带动多名残疾人就业;??诳挂窦寄芘嘌担浴岸┑ナ缴卑镏屑踩司蛹揖鸵?,累计派发订单2万件,创收近4万元……
就业困难群体能够自食其力,是社会多方合力的结果。结合海南热带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省残联开展芒果种植、民宿服务、农产品电商等培训,2022—2024年累计完成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7562人次,助力其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我们还开设办公软件、市场营销等通用性课程,联合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如电子装配、家政服务),培训合格后直接输送就业,实现‘结业即上岗’?!笔〔辛喙馗涸鹑私樯?。
针对残疾人等群体举办专场招聘会,2022—2024年累计举办10场,吸引260家企业参与,提供岗位2940个,达成就业意向277人?;?、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招录残疾人,设置“绿色通道”,放宽年龄、户籍限制,近三年定向招录残疾人公务员6名。
全省261家就业驿站提供“一站式”服务,2023年以来帮助595名困难人员就业,其中??谘卧畲笊缜就ü耙欢砸弧卑锓?,助力23名残疾人稳定就业?!昂D虾镁鸵怠毙〕绦蚶奂品⒉几谖?93万个,实现“城区15分钟、乡村5公里”就业服务圈全覆盖。
对难以通过市场就业的重度残疾人,优先安置保洁员、公路养护员等公益性岗位(目前安置468人),并认定省级辅助性就业基地(如海南时代脉搏公司),吸纳24名残疾人从事简单加工工作,实现“康复+就业”一体化。
就业部门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残联、公安等多部门,打通数据壁垒,共享困难群体信息。依托乡镇基层力量,将就业服务嵌入乡村治理网格,实现“政策宣传在村、需求收集在村、岗位对接在村”。同时,用足用好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政策,2024年累计发放各类就业补贴超千万元,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应享尽享、应帮尽帮”。
长效帮扶,让困难群体收获生活底气
就业帮扶,久久为功。为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群体,海南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通过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提高企业招聘就业困难人员的积极性,对招录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岗位补贴,2022—2024年累计发放残疾人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1983.13万元,惠及2058名残疾人;落实安置残疾人就业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三年退税超3330万元,惠及26户企业。
在琼海的海南爱心椰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椰文化研发基地,椰雕师傅对学员进行指导。资料图
省就业局还建立“年度服务清单”制度,对未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三个一”跟踪管理:每人每年至少开展2次职业指导、4次岗位推荐(累计推荐8个岗位),并根据就业进展动态调整帮扶策略。例如,对拒绝流水线工作的失业人员,转向推荐社区服务类岗位;对技能不足的求职者,优先纳入“订单式”培训计划。
同时,对于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海南也给予大力支持。2022-2024年,省残联为残疾人提供创业担保贷款108万元,为残疾人提供创业支持,打造“蔡皇牌”月饼等残疾人创业品牌,2024年中秋销售额达31万元,带动7人就业。
“我们还为重度残疾人、农村低收入残疾人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022—2024年累计代缴9.1万人次、1901.78万元?!笔〔辛喙馗涸鹑私樯?,海南还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庇护性劳作就业”,通过手工制作、产品回收等方式实现“康复+就业”融合。
以精准帮扶托底就业,让困难群体收获生活底气。省就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南将持续完善就业帮扶机制,不断创新帮扶举措,让更多就业困难群体在这片热土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饭碗”,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温暖而坚实的力量。
(海南日报???月3日讯)
新闻多一点
海南就业驿站向就业群体提供精准就业推荐
就业驿站精准帮扶病愈青年成功入职
海南日报???月3日讯(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易宗平)6月3日,在一家商贸企业已入职20多天的黄先生劲头十足:“我终于告别了曾经的待业状态,要珍惜机会好好工作。”
近日,居住在??谑械幕葡壬呓D暇鸵垫湔竞?诹晕鞔逭?,希望就业驿站帮他找一份工作。
就业驿站的“站小二”了解到,黄先生今年27岁,曾是一名技工,因病于2024年接受手术治疗。尽管现在身体已康复,但只有高中学历,导致其多次求职被拒。
在岗位信息库搜索后,“站小二”将黄先生精准匹配到海南旺佳旺商贸有限公司,联系企业人事主管,说明求职者情况后,沟通岗位适配性。该企业人事主管向黄先生推荐超市的防损员岗位。
通过面试后,企业决定录用黄先生为超市防损员。
“站小二”表示,此次成功推荐就业的背后,在于就业驿站“一站式”服务机制有效发力,即采取“入户宣传—需求建档—精准匹配—帮扶推荐—跟踪回访”的“五步工作法”,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精准就业推荐和各项相关服务。
记者手记
在“精准”与“温度”中回应就业民生之问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平昕
“像残疾人这样的就业群体,最难过的关是心理上的。不光是指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也关乎社会如何看待他们?!比郧磕7睹舷芪暗囊痪浠傲畋收吒写テ纳?。
在骑楼老街的一处福利彩票点,孟宪伟讲述他如何克服身体残疾、重拾生活信心,并希望通过企业的力量将自己的体悟传递给更多残疾人朋友;在万宁椰壳工厂的车间内,目睹符永川手把手指导工人打磨椰雕……这些画面让笔者深刻感受到,就业帮扶不是冰冷的数字工程,而是一城一地的民生之问。
采访中,“精准”二字贯穿始终。海南以“清甜行动”为支点,用“大数据+铁脚板” 丈量民生需求,为4.35万名困难人员建立“一人一档”,这份细致入微的摸底工作,让帮扶真正做到了“靶向治疗”:一位大龄失业人员在就业驿站的帮助下,从保洁员转型为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只因工作人员在建档时发现她擅长沟通、富有耐心;残疾主播小王通过电商培训实现月入过千。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那份精准记录着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职业评估档案。这些案例让我明白,精准识别不是简单的信息采集,而是对个体生命特质的尊重与挖掘。
就业帮扶的温度,藏在政策的“柔性”里。海南为精神障碍患者开设“庇护性劳作就业”项目,让他们在手工制作中实现康复与就业的双重价值。这不仅是对特殊群体的兜底保障,更是对“就业尊严”的深刻诠释 —— 就业不应只是谋生手段,更应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褂形屑踩硕ㄖ频摹岸┑ナ健币衽嘌?,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创收,这种将地域文化特色与就业需求结合的巧思,既传承了非遗技艺,又点亮了残疾人的生活希望。
当然,帮扶成效的背后,是多部门联动的“大合唱”。从人社部门的精准建档到残联的技能培训,从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入户摸排到企业的岗位开发,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笔者注意到,海南通过税收优惠、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组合拳”,既撬动了企业吸纳困难群体的积极性,又为自主创业者搭建了舞台。这种“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机制,让就业帮扶从“输血”转型为“造血”,形成良性循环。
离开椰壳工厂时,符永川手中的椰雕作品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这些凝结着劳动者智慧的工艺品,既是海南特色产业的缩影,更是就业帮扶成效的鲜活注脚。当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体凭借双手创造价值,当每个劳动者都能在自贸港建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便是就业帮扶最动人的意义——它不仅是撑起一片 “就业晴空”,更是在每个人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时代的春风里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