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杜倬荷
“这堂课不点名,只点‘火’!”近日,海南大学“非遗传承·黎族特色文化”沉浸式公开课“黎韵匠心·非遗新生”在青春记忆广场火热开讲??纬桃浴霸即丛炝Α蔽魈?,聚焦黎族树皮布制作与钻木取火两项古老技艺。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现场钻木取火。海南大学供图
传承人现场演示通过弓钻法、手钻法和绳钻法等三种方式取火。当一缕青烟渐起,同学们屏息凝视,在火光燃起的刹那,掌声与惊叹响彻现场,仿佛亲眼见证文明火种在当代重现。
这堂“不点名,只点‘火’”的课堂,正成为海南非遗教育创新、高校推进通识教育改革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海南非遗项目持续走进高??翁茫钍苣昵嵫ё拥南舶?。
非遗进校:从技艺传习到文化赋能
在海南科技职业大学设计学院,非遗课程早已超越通识普及的层面,成为设计类专业必修课与校级特色实践项目的双轨载体。
设计学院院长邱海东介绍,学院将黎锦、椰雕、贝雕等非遗技艺纳入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等核心专业课程体系,并打造“海南非遗创新设计工坊”,目标是让学生既掌握非遗文化内涵与技艺精髓,又能将传统元素转化为符合当代市场需求的设计成果,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设计人才,助力地域文化IP产业化发展。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身着黎族树皮衣现身海大。海南大学供图
这一“文化+设计”的融合路径,在教学中呈现出丰富样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梅珍在陶艺课上,既讲授黎陶“泥条盘筑法”“露天堆烧”等核心工序,也解析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她的课堂采用“理论教学、现场示范、实操体验和实地研学”四维模式,让非遗技艺可触可感。
“亲手触摸黎陶的纹理,比枯燥的课本更有感染力?!备眯I杓蒲г?022级视觉传达设计(本科)2班学生朱垚林坦言?!胺且叛俺沟赘谋淞宋叶员就廖幕娜现忧熬醯煤D媳就廖幕≈诹闵?,现在却看到它的深厚与鲜活。比如陶艺课了解到,黎陶泥条盘筑和露天堆烧技艺传承千年,每道纹饰都藏着黎族先民的生活智慧。”该校设计学院2022级视觉传达设计(本科)2班学生吴淑帅说。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的学生们在非遗文化公开交流课上学习苗族盘皇舞。海南科技职业大学供图
在海南大学通识课程“非遗传承·黎族特色文化”课堂上,身着黎族服饰的黎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香兰和她家中的两位姊妹一道,唱起黎族山歌《久久不见久久见》。一曲唱罢,她们挽起袖子,开始讲述起黎锦纹样背后的故事,学子们纷纷认真聆听。
据了解,该课程自2016年开设,是一门传播民族文化的专业选修课。今年春季,课程以全新姿态纳入学校通识课程体系,采取“授课教师+传承人导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融合理论讲解与实践体验,通过“看得见、听得见、动起来”的教学模式,将非遗文化变得更加鲜活而富有生命力。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的学生们在非遗文化公开交流课上学习苗族盘皇舞。海南科技职业大学供图
海南师范大学则利用“建筑模型制作与工艺”这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让学生通过复原并创新船型屋模型,深度理解黎族传统民居的营造智慧。
“作为从福建来到海南求学的学生,我一开始对海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了解。但学院几乎每一门专业课都紧密结合了非遗与地域文化,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设计实践,都要求我们扎根海南文化,这促使我主动去了解和感受这片土地。”2023级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设计方向)学生曾健琴说。
她告诉记者,学校的艺术设计课程为她打开了一扇了解本地文化的大门?!把;刮颐谴丛炝诵矶嘤敕且糯腥嗣娑悦娼涣鞯幕?。我们接触过椰雕、黎锦等领域的老师,亲眼看到传承人搭建传统船屋的过程,还看到黎族阿婆们不依赖图样,全凭心中记忆就能织出繁复精美的图案,都让我深深感受到这些技艺背后的温度与生命。”
非遗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也在不断深化。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增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向,实现了海南非遗领域的“本硕博贯通”培养。
据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兼美术学院院长张引介绍,博士培养聚焦三大板块:系统性的非遗?;だ砺邸⒒诶费馗锏摹霸嫘浴弊τ?,以及非遗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致力于培养能站上产业前沿与高校讲台的高层次人才。
高墙待破:资源、传承与产业化的三重挑战
然而,海南非遗教育在高校的深化之路,仍面临诸多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
优秀的非遗师资难寻。张引指出,一方面,既精通理论又熟悉非遗技艺的复合型教师紧缺;另一方面,非遗传承人虽掌握精湛技艺,但在创新转化与教学传播方面需要更多支持。目前传承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机制尚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遗在高校中的深入扎根。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海师学员作品。记者 杜倬荷 摄
从教育方法论角度,传统的非遗传授方式面临时代挑战?!暗ゴ恳揽看腥讼殖⊙菔净蚣挤ń步?,对当代青少年吸引力有限,容易陷入‘讲十分钟就听不下去’的困境。”张引表示,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沉浸式体验等创新手段,实现从“生硬讲解”到“兴趣引导”的教学转型,是非遗进校园必须突破的难点。
经费上,尽管各校努力构建多元投入体系,但如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在读博士钟正男所言,除非有专项经费支持,否则难以支撑如“全过程搭建一艘船型屋”这类高成本的深度实践。
非遗的核心在于“活态传承”,但其原生土壤正逐渐消失。钟正男提出,许多非遗项目的原生环境(如黎族村落)已无人居住,成为“空心村”,学生难以在真实场景中感受和理解非遗。
同时,非遗技艺多为“口传心授”,其内在逻辑和精髓难以被迅速捕捉和理论化,为系统化教学和研究带来不小的挑战。
“学生作品如何走向市场,是实现‘以创兴文’的关键,但也是当前我们亟须突破的瓶颈?!敝诱卸员攘撕D嫌肽诘芈糜未笫≡谖拇床飞系牟罹?,指出海南的文创产品在精细度和体量上仍有不足。
教学中,受限于设备与商业化流程,学生作品多为教学成果,难以实现规模化、市场化转化。这需要“政校企”更紧密的联动,以及有牵头的部门和提出需求的企业介入,才能形成闭环。
学生们也针对非遗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学习体验出发,内容深度上,希望学校能新增本土案例的深度挖掘。比如文化产业研究课多分析海南本地非遗文化如黎锦和椰雕,而非仅讲全国通用理论,帮助我们更精准地理解本土非遗现状?!敝靾惲痔岢?。
“活动形式上,学??煞岣豢缈纬塘?。比如让陶艺课与非遗创意产品设计课合作,先在陶艺课制作基础器物,再在设计课上进行创意改造,最后举办小型作品展,形成从创作到设计最后进行展示的完整链条?!蔽馐缢怠?/p>
破局之道:数字化、产业化与多维协同
面对众多的挑战,海南高校正以创新思维探索破局路径,并从实践中凝练出可行方案。
师资方面,海南科技职业大学采用“双师共建”策略,对内选拔专业教师参与文旅部非遗研培计划,提升非遗教学能力;对外与海南非遗传承人建立长期签约合作机制,聘为“产业导师”,定期开展工作室实操教学与项目指导。
“经费上,我们构建了‘三方联动保障体系’,争取教育厅非遗专项经费、联合文旅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企业投入设备与研发资金)、将非遗设计项目纳入校级科研经费扶持范围,彻底破解资源短缺难题,参考‘政府-院校-企业’协同模式强化资金稳定性?!鼻窈6硎?。

海师学生曾健琴的国家艺术基金结项作业。记者 杜倬荷 摄
据悉,该校设计学院学生的部分作品已转化为海南文旅文创产品投入市?。槐弦瞪胫氨镜匚幕笠岛?,成为非遗创新转化的骨干力量,推动非遗从课堂走向产业,真正实现“以学促传、以创兴文”。
海南大学不断优化《黎族文化》课程,从课程制度、经费资源、师资建设等多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并尝试将AI技术、跨媒体表达等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探索构建沉浸式非遗学习平台。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海师学员作品。记者 杜倬荷 摄
海南师范大学则主动与知名文旅项目合作,张引、张润、钟正男工业设计作品“可移动海南非遗传承体验装置”入选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实现了海南省在全国美术展览设计类作品入选零的突破。
“‘可移动海南非遗传承体验装置’外观设计融合了黎锦纹样与船型屋结构,通过VR技术复原并虚拟呈现黎族古老村落,让体验者在仿真空间中亲手搭建茅草屋、制作椰雕?!闭乓樯埽饪钭爸眉唇斗诺铰糜捂湔?,实现“科研-教学-研发转化-赋能文旅-反哺教学”的闭环。
“未来,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将扩大课程覆盖面,将非遗模块纳入所有设计类专业核心课程,新增‘非遗+乡村振兴’‘非遗+海洋文化’特色选修课?!鼻窈6傅剑?,推进数字化转型,搭建海南非遗技艺数字资源库,开发VR非遗设计实训系统,让学生实现沉浸式技艺学习。
此外,还将深化跨界合作,联合文旅部门、乡村合作社、文创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开展非遗IP孵化、文创产品研发等合作项目,构建“教学-研发-转化”闭环,让非遗成为驱动设计产业与地域文化发展的双重动力。
张引表示,下一步,海南师范大学将推动非遗数字化,实施“多条腿走路”,立足学科优势,进行跨专业交叉。同时,在政策、课时、经费和组织路径上提供更精准的支持,尤其是建立高效的“传承人数据库”,盘活资源,方便高校与传承人对接。
薪火相传育新枝,守正创新探前路。海南各高校正携手年轻一代,共同绘就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织、文化与产业共荣的新图景,让古老的非遗真正在新时代“活”起来、“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