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易帆
在海南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有一位扎根基层25年的科技工作者——他放弃企业高薪,投身技术推广;他走遍琼岛山村,带动4000多农户增收;他主持13项省级重点科技项目,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等数十项荣誉。他就是海南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高级畜牧师刘仙喜。在“七一”来临之际,记者走近“牛专家”刘仙喜,采访了解他的奋斗故事。
刘仙喜(右一)和技术团队成员在开展南药饲养对减少牛应激反应的研究。
放弃高薪职位
他就想为农民做点实事
刘仙喜出生于贵州省铜仁市,2000年,刘仙喜应聘进入海南罗牛山公司,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2007年,海南省畜牧技术推广站组建的消息传来,他做出了让同事震惊的决定:放弃企业优厚待遇,加入月薪只有1000多元的事业单位。
“记得,单位改制组建时候我来的,也算是临‘难’受任。站里当时很难,办公室及装备临时租用,招兵买马的,没经费还得想办法争取项目和工作经费。”回忆创业之初,刘仙喜感慨万千。当时的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长米存华敢为人先,带领团队从大量基础工作做起,找经费、做项目、从无到有、从差额到全额事业编,逐渐站稳了脚跟。
2007年开始,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海南养牛业发展》的批示精神,为海南肉牛养殖提供技术支撑。刘仙喜参与本地牛品种改良工作?!昂D媳镜匦』婆<茏有?,加上长期近亲交配,肉品质不高,且肉料比低,导致养殖户收益不高。”刘仙喜说,为此他和团队技术人员着手对本地小黄牛进行品种改良,将本地小黄牛与安格斯等优质肉牛进行杂交选育,培育出适合海南饲养的优质肉牛品种。经过杂交改良后的肉牛与本地小黄牛相比,体重由原先的400斤一头增重至1000斤左右,肉品质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农民改良生产一头杂交和??稍鍪?000元以上,经济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刘仙喜。
加强技术研究与推广
他走基层、串农户、扎实推进工作
推广优质肉牛品种时,刘仙喜遇了意想不到的阻力。农民对新品种牛不了解,刚开始不愿意饲养优质肉牛,不少农户说“本地黄牛养了十几年,凭啥换新品种?”为了推进工作,刘仙喜参与拟定《海南和牛推广计划方案》,策划成立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海荷牛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谠屏蚪⒑D嫌胖嗜馀A贾址庇胪乒慊兀ü痉洞郴?,“农民改良生产一头杂交优质肉??稍鍪?000元以上,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绷跸上菜担⌒竽良际跬乒阕苷驹诤?凇⒊温跫爸鼙叽逭蚪?0个海南和牛示范点、2个示范村,示范带动约400多个农户,推广优质肉牛养殖。
随着海南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刘仙喜技术团队长期走基层、串农户、做工作,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至2018年,全省先后培育52个海南优质肉牛推广示范点和2家肉牛育肥企业,建立配种站32个,带动4000多个农户养牛增产增收,累计推广和牛规模5万头以上。优质肉牛推广示范点已由原来的海口、澄迈逐渐扩展到海南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琼中、白沙、儋州、东方、乐东)和万宁、陵水等地,形成了以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为中心、各市县配种站点为纽带、广大养牛农户为主体的海南优质肉牛良种繁育与推广服务体系。优质肉牛产业的崛起,成为海南畜牧业发展的新亮点。
在此期间,刘仙喜也没“闲着”。优质肉牛得到了推广,刘仙喜和技术团队成员大力开展热带高产优质牧草种植和作物秸秆等饲料化利用,实现粮食饲料减量替代,促进农民养畜、节粮、增收。“我们还加强南药资源饲养肉牛成效的研究。”刘仙喜说,地缘性饲料的开发利用不能进降低饲养成本,还能对提高饲养质量。
刘仙喜在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展望未来
共谱海南现代畜牧新篇章
采访过程中,刘仙喜常说“这些不过是最平凡的工作”,正是整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坚守,刘仙喜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到畜牧技术的研究上,不但编撰了多部畜禽养殖专业书籍,还主持和参与了13项省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并先后获得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奖、海南省科技进步奖、全国农业先进个人等殊荣。2019年,他入选海南省“南海系列”育才计划第一批“南海乡土人才”名单,获得省高层次人才证书。2022年他被授予“海南省五一劳动奖章”。2025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当前,畜牧业作为海南农业支柱产业,正朝着现代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展望未来,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还将开展更多的工作?!肮ぷ髦兴溆欣押吞粽剑焕吹氖窃猜栈?,一路走来是值得的?!绷跸上菜?,作为新时代农人,肩负着行业的使命和工作信念,他将不改初心,敢闯敢干,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为实现海南现代畜牧业高质量与绿色发展、自贸港建设,发挥所长。